2007年11月4日

喪失夢想

夢想。

這東西,相當的微妙。看起來,很像是相當不實際的一件事,但其實是實際到可怕的一件事。記得嗎?小時候大家都會寫的「我的夢想」,結果大家寫的大多是,我想當人民保母、當老師、當消防隊員、當醫生等等諸如此類的『職業』。不是夢想嗎?怎麼會變成了就業諮詢了呢?

到了現在這年紀,夢想這個語言又更加的變的矛盾了。如果你大學畢業,決定去一家公司上班,領固定薪水,當個安分守己的上班族,好好的規劃未來十年的人生、理財,很抱歉,你會被歸類成,沒有夢想的人,如果你剛好在大學讀的是比較不切實際的科系(美術系、哲學系、心理系、電影系等等),那就更抱歉了,你會被歸類為,放棄夢想。

很妙的是,這個世界對於夢想的定義,其實也就是「不切實際」(其實有例外,而那個例外就是,不太容易達成的職業。),想當賽車手、畫家、詩人、小說家、拍電影、跳舞等等。所以,許許多多的追夢電影,所使用的題材也大多是這取向。

---------------

『電影情人夢』裡的一幕。男女主角在電影社的社辦裡,畢業了,他們閒聊著。

葵:「智也你找到工作了嗎?」

智也:「還在努力掙扎呢。妳呢?」

葵:「可能去一般的銀行,證券上班吧?」

智也:「電影呢?妳不拍電影嗎?那不是你的夢想嗎?」

葵:「唉,因為是別人的人生,所以才說的那麼輕鬆阿。」

---------------

因為是別人的人生,所以才說的那麼輕鬆阿。

看起來很理想,很美,很讓人充滿了青春的哀愁。但是再每一步踏出卻都是殘酷的。電影裡的人生,巧妙的把哀愁美化了,或者是說,把現實虛化了。在現實的生活中,充滿的卻都是無奈。

最近認為,這是個「理想氾濫的時代」,什麼東西都變成理想了,擁有理想變成了一件相當重要的事,當人問到你有沒有理想(夢想)時,你是不能回答:我只想當個平平凡凡的人。因為這是一個相當表象的社會,就算是身邊的人,你也開始期待她可以像是電影裡一樣發光發熱了。

我想我是充滿不切實際想法的人,一般的講法就是充滿夢的人。但是我寧願這只是工作,我的工作,不需背負著夢想那般複雜又不實際的包袱。安迪沃荷說:人最重要的就是工作。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。

去做吧,一切。



最後,我要說的是:「如果憑空給你一億元,你的夢還存在嗎?」

沒有留言: